懂得問
<本文摘自網路 > 2004/9/16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分享,作者為宋嘉行(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),他談到他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的一件事情。這也是「情境學習」非常好的故事案例。
「有一天,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,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:『嘿!你在畫什麼?』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。為了打破這沉默的尷尬,我接著問他『要不要看看我畫的?』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,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。」
「結果在一旁的Fati老師看到,立刻跑過來阻止我,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,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。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,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。」
「她說,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,要避免問“What are you drawing?”這樣的問題。…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,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,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。因此,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,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。那麼,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?Fati老師告訴我,『談談妳的畫』(“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.”)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。」
「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,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。此外,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、線條、顏色等做出鑑賞。…用這樣的提問法,通常預設並暗示『你一定有東西要說』或『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(story)』的立場。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,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,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。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。」
「最後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…,然後結束交談,讓她繼續自由發揮。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,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,而不是用簡答題,甚至是非題的方式,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。」
事實上,對於小孩是如此,對於大人又何嘗不是呢?我們經過學校教育後,對於問題的答案,我們學會從選擇題或是非題中選出唯一的標準答案,從此其他的可能性,與我們的創意也就漸漸被抹煞掉了。
所以在成人的世界裡,我們也只懂得問封閉性的問題,讓人從這個範圍內作答,卻不懂得問開放性的問題,引發更多的可能性。所以在學習圈的精神中,我們強調:Listen 傾聽、Express 表達、Ask 懂得問、Respond & Share 回饋與分享、Nurture 培育等的重要性, 尤其在「傾聽」他人「表達」之後,我們「懂得問」出開放性的問題,也就是針對大家有興趣的議題,深度的探討,使得大家從中進行腦力的激盪,引發出組織的智慧。
故在「懂得問」部分,不是質疑、批判、否定,而是不預設立場,並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問題,當有人提出一個瘋狂的創意時,我們絕不抹煞其可行性,而是以問問題的方式,去引發團體思考這件事情的內涵,其與對顧客與組織的意義。
最後,在「懂得問」時,如何不預設立場,就是必須倒空自己,開放空間出來,聆聽他人的想法。也就是,我們要當一個什麼都不知道(新奇)的人,才能吸收智識,而非作一個自以為什麼都知道的人,才不會斷絕跟他人智識碰擊的火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