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在新店的診所,總有看不完的病人。他每天要面對好幾十個情緒焦躁不安的病患。到了晚上,楊聰財會讓自己安靜三十分鐘,寫寫日記,恢復能量。
「台灣社會就是靜不下來,愈來愈焦躁,像是碰到心靈海嘯,」楊聰財說。他身兼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。過去十年,他八度調查台灣民眾的精神健康狀況。他的筆記型電腦,儲存著各種心理健康指數。
最近,他觀察到,台灣人「不煩躁、不焦慮」、「心神安定」兩項得分,比兩年前的調查還要低。
去年,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,公布近二十年來,台灣精神疾病的盛行率,成長了一倍。大約每四人,就有一人有焦慮、憂鬱等精神疾病。
「無法安靜,代價就是自律神經失調,」楊聰財指著電腦說。台灣人一年吃掉十三億顆安眠鎮靜藥,嚴重到健保局去年開始控管醫師開藥。
臨床經驗豐富的楊聰財分析,失眠的源頭,其實就是焦慮、無法安靜。
對此刻景氣低迷、改革擾攘的台灣而言,尤其需要安靜。
安靜,和好的決策品質很有關係。愈是吵鬧,愈需要安靜思考做決定。
台灣高鐵董事長歐晉德的辦公室牆上,掛著一幅書法「靜觀風雲」。歐晉德回想過去幾十年,最關鍵的幾個決定,都是在靜心思考後做出來的。
七○年代,他從美國回來,第一份工作是規劃中山高速公路、北二高等交通網絡。那時飽受批評,罵他圖利有錢人。
他沒有忙著解釋,而是默默地做他覺得對國家長遠發展重要的規劃。
窮於回應 無法判別未來
歐晉德也在高鐵虧損七百多億、藍綠吵鬧不休的艱困時刻,從殷琪手中接棒董座。
他靜靜協調銀行團融資,建立營運體系,逐步完成高鐵各階段任務。二○一一年,高鐵首度由虧轉盈。獨創的自動查票系統,還變成各國鐵路公司觀摩學習的範例。
「在混濁中吵成一團,如果疲於奔命地回應,那是應付別人的需求,不是在判別未來,」歐晉德體會。思想未來,一定要沉澱。安靜中才會看到穩定的方向。
安靜的魔力,讓歐晉德成為具有執行力的政務官、有方向感的企業領導人。
在美國,商業界愈來愈重視安靜的效用。
去年,《安靜,就是力量》一出版,立刻登上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第四名。
作者坎恩(Susan Cain)擔任企業商業顧問多年。她觀察,資本主義強調外向、積極自信、社交能力、善於言辭。
但是,有許多研究顯示,內向安靜的特質被低估了,而且,可能更適合當前複雜多變的競爭態勢。
因為,安靜的人,通常較深思熟慮、注意細節,能夠耐心解決問題。
兩年前,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葛蘭特(Adam Grant),和哈佛商學院副教授季諾(Francesca Gino),研究發現,外向好動的領導人,如果搭配積極主動的員工,比較容易引起衝突;工作成效與創造的利潤,不如安靜內向的領導人。「內向安靜的人,有較強的感受力,他們懂得傾聽,」季諾在論文〈逆轉好動外向的領導優勢〉裡說。
在商業世界,靜靜傾聽,往往比滔滔表述,更容易達成目標。
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,分享了一個「聽比說更有力」的故事。
黑幼龍的二兒子,在美國華盛頓大學附設醫院當醫師,三十幾歲被董事會提拔為副院長,成為自己老師和其他資深醫師的頂頭上司。
董事會告訴他,因為他在會議上,總是傾聽別人說話,能歸納各方意見,做出總結。
「成功不見得要會說話,會聽人說話更重要,」黑幼龍說。
在激發創新思惟上,孤獨安靜的魔法,並不亞於集體腦力激盪。
從醫學角度來看,安靜有益決策。
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分析,噪音、焦慮會讓身體分泌可體松,傷害記憶中樞,混亂人的免疫能力,干擾心臟血管、腸胃道,造成壓力性潰瘍。
但在安靜時,大腦會出現α(alpha)波,讓人清醒、放鬆,又能保持對外界警覺。
α波讓人清醒
去年,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表一份報告,長期靜坐冥想的人,大腦皮質皺褶較多,這表示他們能快速處理資訊。
「人在安靜時,是比較『額葉型』的,」楊聰財說。額葉掌管理性、客觀分析。安靜並不是消極不動,而是不躁動,能集中精神在長遠的事情。
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閉上眼睛,盤腿而坐。《天下》攝影記者快門按個不停,他這般禪坐入定,五分鐘動也不動。
施崇棠每天工作到深夜十二點多,隨時有空就打坐幾分鐘,讓自己在「動中修行」。
「你看所有的佛,眼睛都不是緊閉的。佛法不是迴避現實,而是用開放清明的心智,面對一切,接受一切,」施崇棠有感而發地說。
○九年,華碩遇到庫存危機,出現單季虧損。外界批評華碩養了太多研發人員,應該效法其他品牌廠,把研發外包給代工廠。
外界指指點點,施崇棠並不動搖,安靜思考問題本質,是出在庫存管理而非投資研發。
因此,他非但沒縮減研發經費,反而更重創新,每半年推出一個創新產品。去年,華碩逆風高飛,躍為全球第三大筆記型電腦廠。
事實上,管理大師柯林斯(Jim Collins)早就指出,商業界最具績效的執行長,多半是內向安靜的「第五級領導人」。
他們外表謙沖安靜,骨子裡卻有強烈意志,能夠排除周圍的噪音,靜定在長遠的目標。
對生性靦腆沉默的李安來說,安靜是大爆發前需要的空白。
李安的許多電影,都是安靜後的產物。拍完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,他告訴《天下》記者,他現在處於空白狀態。
「我也不會很急,空白是很需要的狀態。不能一直做一直做,沒有生活、沒有醞釀、沒有思考,」李安正在享受安靜空白,為下一個創作打底。
新年到了,爆竹聲後,讓我們安靜一下,想想這一年,想想未來,蓄積下一次的爆發能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BOX:校園安靜學習風
印度國父甘地,從小害羞安靜,上課不敢發言,開會不敢開口。但他卻有獨特的堅毅力量,能判斷事情真相。
「靜默,是追求真理的人所需的精神訓練……,衝動的話對世界沒有助益,只是浪費時間。」這是甘地的體悟。
現在的學習主流,卻不一定歡迎甘地這樣安靜內向的小孩。
坎恩在《安靜,就是力量》中提到,目前學校的學習,是採群體學習、小組活動。這可能會剝奪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追求卓越的技能。坎恩觀察,在美國校園課堂上,安靜寡言的孩子,被認為是參與感很低、不合群,並不受老師歡迎。美國學生從小就必須訓練自己踴躍發表意見。
不過,群體學習的制度不見得更有成效。在美國校園,強調聆聽、書寫、閱讀、背誦的安靜亞裔學生,成績表現往往更突出。「西方價值觀強調大膽和言談技巧,這些都是能使個體脫穎而出的特質。亞洲人讚揚安靜的個性、謙虛和敏感纖細,這些特質可以加強團體的凝聚力,」坎恩歸納。
在獎勵勇於表達意見的活潑學生時,也要包容那些文靜、不出聲的孩子。